4月1日上午,我校高层次人才系列论坛体育专场在锦绣校区图书馆“阅+历”阅读空间举行,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,体育科学学院承办,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。
论坛由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席莉教授主持。我校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陈亚东首先以“体育学青年教师科研方法交流”为主题,提出青年教师需通过高水平论文发表及主持/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实现发展;在科研定位上,他提出“双维度”理论,强调个人价值观与成长轨迹融合,并总结国家级项目申报的“三层次法”选题、“5+3”研究框架等经验。
上海体育大学博士许千里围绕“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价格规制研究”,聚焦政府如何合理制定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价格,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展开系统探讨。研究首先提出核心问题,即平衡免费模式与完全市场化定价的可行性,系统梳理了我国价格规制的历史演变,以上海市羽毛球场地为例,构建“社会-经济目标”双维模型,结论强调政府需在公益性与可持续性间权衡,未来可深化动态定价机制及区域差异化研究。
上海体育大学博士韩晓雨聚焦于“GSK3β-Nrf2通路在运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小鼠骨骼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”,揭示运动干预通过调控该通路缓解COPD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。研究基于COPD作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的背景,指出其骨骼肌氧化应激失衡、蛋白质降解加剧等关键问题,并提出Nrf2(核心抗氧化因子)活性受GSK3β抑制的假设。研究进一步通过GSK3β抑制剂SB216763验证其在运动干预中的关键作用。结论表明,运动通过GSK3β-Nrf2通路增强抗氧化能力、抑制蛋白降解,为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靶点。
上海体育大学博士孙浩以“从热爱体育到传播健康:青少年体育健康传播研究的双重视角”为题,聚焦数字时代体育健康传播的机制与影响。研究以社交媒体为切入点,揭示其通过“具身媒介”“社交分享”及“飞轮效应”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,构建“健康信念中介模型”,表明健康传播与体育行为形成双向良性循环。研究结合体育学与传播学,提出未来需拓展人工智能传播、创新中国特色理论模型、强化伦理与媒介素养教育,并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。
论坛结束,席莉进行了论坛点评。她指出,四位论坛主持人的研究报告各具特色。陈亚东副教授立足学校“申硕更大” 战略机遇提出的科研进阶路径,体现了学者服务学科建设的责任担当,彰显了体育学科研究的时代使命感。许千里博士从公共政策维度构建的双维模型、韩晓雨博士在分子生物层面揭示的运动康养机制、孙浩博士融合传播学与体育学构建的健康行为理论,共同编织出体育科学研究的立体图景,展现了多维度的研究视野。四位学者的研究凸显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,既有立足宏观政策的规制研究,又有深入细胞通路的实验探索,更有紧扣社会现实的传播学分析。四场报告形成了“顶天立地”的研究格局——既追逐学术前沿又扎根现实需求,既保持学科本色又实现跨界突破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智慧,为推动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与实践参照系。(体育科学学院:钱昶臻,人事处:谭映)
地址: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(锦绣校区)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书香路(滨湖校区)合肥市金寨路327号(三孝口校区)
版权所有@合肥师范学院 皖备案号05003732号